芭乐app下载网址进入ios免费_日本一区不卡在线_91x视频_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颯沓前行
時間:2023-07-27 11:00:09 | 來源:江蘇赫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作者:admin | 點擊次數:806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6月26—30日,《中國電子報》記者一行踏上鐘靈毓秀的江蘇大地,深入基層一線采訪智能制造發展情況。沐浴在水鄉的暖陽下,目光所及,是花繁草茂滿園的華麗,再走進江蘇各企業生產車間,則是另一番“翠竹落英山石的雅致”:一塊塊鋼板整齊地排列在置物架上,智能計算系統全方位監控測算著每項工作;透過工廠的“數字鏡像”,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便能遠程“指揮”一條條光纜的高效生產;在一套套全自動系統賦能下,靈活的機器人抓手佩戴著大小不同的夾具自動運行,不出40秒,一塊砂芯就穩穩地落在了記者面前……

     一邊是“人家盡枕河”的小橋流水與粉墻黛瓦,另一邊則是窗明幾凈、擁有極高自動化程度的智能生產車間。記者通過調研采訪深深感受到,在古韻婉轉與智能科技相得益彰的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颯沓前行,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

    “目前,江蘇有12家企業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家企業成為全國‘數字領航’企業,41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45個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名單,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池宇向《中國電子報》記者如數家珍。


“智改數轉”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


南鋼數字化產線

      明亮整齊的運作車間井然有序地運轉著,成千上萬個傳感器“藏”在生產線深處一刻不停歇地收集數據,智能計算系統全方位監控測算著每項工作。6月26日,記者一行走進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鋼”)JIT+C2M智能工廠,一路前行,較高的室溫讓記者滴下汗珠,幸運的是,全線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后,“勤懇”的機器人早已代替了人工。

南鋼智慧運營中心

       來到工廠旁的南鋼智慧運營中心,記者一行立刻感到一股冷氣撲面而來,與剛剛產線上的悶熱形成鮮明對比,當年產線上的工人,大多已轉移到了這里。站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只見42米寬的數字顯示大屏播放著生產場景的孿生動畫,火紅的鋼材在生產線上“穿行”,各項參數指標實時刷新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這里一目了然。環顧四周,南鋼智慧運營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生產和經營進行實時監控,無須親自進入車間,輕點遙控器便可遠程監控鋼鐵生產。


       “整個南鋼都在這塊大屏上了。”南鋼常務副總裁徐曉春指著眼前的大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這里,南鋼實現了“像生產消費品一樣智造工業品”,帶給傳統鋼鐵制造行業里程碑式的改變。

       南鋼的轉型升級正是江蘇省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生動注腳。制造業是江蘇經濟發展的“壓艙石”,2022年,江蘇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1%,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兩年位列全國第一,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3%,穩居全國首位。

       當下,數以萬計的江蘇制造企業正在積極擁抱“智改數轉”,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充分融合,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僅今年上半年,江蘇就推動1.5萬余家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項目建設,約5300家企業完成“智改數轉”任務。

       62位工藝師、150道工序制造、1萬次拉滑測試、1.5萬~2萬次摩擦測試……從一朵輕盈的羽絨到一件登峰世界時尚之巔的羽絨服,要在波司登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后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這背后,正是傳統羽絨服裝企業“智改數轉”的信心與決心。

波司登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記者一行于6月28日來到波司登智能制造生產工廠,只見自動裁剪區、模板縫制區、智能充絨區等多個板塊分工明確,各道工序條理清晰,工人們正在智能化設備旁有條不紊地作業。將衣片固定在智能模板機上,工人只需輕啟按鈕,自動模板縫紉機便按照設定好的程序,針腳均勻且有序地滑動。波司登智能制造生產工廠廠長賴和東告訴記者,如今,在這個工廠內,“技術含量”最高的工種就是制作衣片,其他的,交給機器就行。

波司登智能工廠自動充絨機


       再走入工廠充絨隔間,一股“智能化”的暖意油然而生:代表溫暖的羽絨,被機器“馴服”,戴著口罩、穿著工作服的工人只需操作智能設備,便能完成充絨、封口和稱重檢測,大大減少了和羽絨的直接接觸,這就是智能化的溫度。

       “我們的充絨數據會提前通過數字系統上傳設備,當工人操作時,機器會從云端抓取數據,衣片充絨后會直接通過超聲波設備封口防止跑絨,如果充絨機箱里沒有絨了,只需直接按旁邊的按鈕,就可以把倉庫里的絨抽到機箱里,這些都是一般工廠沒有的。”賴和東介紹說。



       全過程數據采集、分析、預警和決策,關鍵生產環節自動化程度達到90%,整體協同效率提升了20%……在“數字大腦”的幫助下,工人們不費吹灰之力熟練地操作電腦和各種智能化設備,設置、調整各項加工參數,讓記者親眼見證,“數字大腦”為生產操作注入智慧動力,更為工人送來幾分愜意。

       這些智慧場景是“智改數轉”之花在蘇州絢麗綻放的真實寫照。蘇州作為江蘇省最先出臺“智改數轉”行動計劃的城市,率先提出用三年時間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的目標。蘇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羅敏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年來,蘇州全市已累計實施“智改數轉”項目2.1萬多個,覆蓋規上工業企業1.1萬多家,覆蓋率達92.9%,預計今年將提前實現全覆蓋的目標。

       6月28日,頂著盛夏午后的驕陽,記者一行從蘇州城區乘車約60公里來到了蘇州市下轄的縣級市——常熟市。汽車剛駛出沙家浜高速公路收費站進入常熟市,記者就看到了路兩邊一個個汽車零部件、模具、制衣工廠,嗅到了濃重的傳統工業味道。因傳統產業占比較大、中小企業數量多、平均產值低、單體貢獻小,常熟市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一度面臨“生存問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近年來,常熟市錨定“智改數轉”發展方向,開展試點示范、培育服務平臺、打造智造生態。

       “經過兩年多的‘智改數轉’,目前,常熟‘制造+數字+服務’數智賦能格局已初步形成。”常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邵志達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弦歌不輟,芳華待灼。透過蘇州市與常熟市這兩面“鏡子”,記者感受到江蘇“智改數轉”正在迸發出強勁動能,推動江蘇制造企業實現從“制造”到“智造”、從“速度”到“質量”、 從“產品”到“品牌”的精彩蝶變。

       “推行‘智改數轉’為企業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效益。”池宇給記者分享了一組亮眼的數據:江蘇各類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建成后,企業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產品合格率提升至97%以上,生產能耗平均降低10%以上,綜合成本降低20%以上,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顯著提高。


讓機器“幫助人”“服務人”“解放人”

       在“智改數轉”的風口下,制造業正發生著強勢變革,這是否會淘汰掉大批的產業工人?

       懷揣著對這個問題的滿滿好奇,6月29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蘇州明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志科技”)鑄造二部生產車間,試圖在這里尋找到答案。


       下午四點正是鑄造車間最忙碌的時刻。記者剛走進車間,一股帶著濕氣的熱浪迎面襲來。將近40度的高溫,讓記者不到兩分鐘就汗流浹背。工業鑄造,一直以來都是苦、臟、累的代名詞。但與想象中的鑄造車間不同,這里沒有漫天煙塵,也沒有刺鼻氣味,只有平整光潔的地面與為數不多的工人。

       “工人已經告別了‘苦臟累’,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承擔了大部分工作。”明志科技總經理助理、鑄件車間生產負責人張紅亮告訴記者,鑄造業因為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經常面臨“用工荒”難題。明志科技引入智能設備,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改善工人的作業環境,讓機器承擔繁重復雜的“體力勞動”,從而“幫助人”“服務人”“解放人”。

       以人為本,怡人萬千。機器人抓手是車間內最能解放人力的設備之一。曾經翻砂工作需要近10人來完成,砂芯制成后重量超過200公斤,搬運起來不僅費力,還很危險。而現在,這項工作只需一個人、一臺機器就可以完成。

       “要抱起不同大小的砂芯,需要給機器人抓手換上大小不同的夾具,所以每一種產品就對應一種夾具。車間里用的所有夾具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在現場,一位工人向記者演示了操作過程:提前給射芯機設定好工作時間,機械手臂按照設定好的程序自動運行,不出40秒,一塊砂芯就穩穩地落在了記者的面前。


明志科技自研的機器人夾具


       全自動系統也讓鑄造工人這個“苦力崗”變成了“技術崗”。“我們不再埋頭干‘苦力’,而是轉變為技術工人,不僅要對制造工藝了如指掌,還要會操作、保養智能設備,熟悉各項參數設置。”上述工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人的思維是不可被取代的。我們也在鼓勵工人不斷改進機器操作手法,經驗證成功后,再固定下來,統一推廣。這不僅幫助我們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更好地維護了設備。”張紅亮說。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江蘇在實施“智改數轉”過程中,不僅在創新企業生產模式方面敢為天下先,而且率先高位進階,在推動企業管理模式改變方面也勇立潮頭。

       坐在辦公室里,看著屏幕,車間運行狀況也能“了然于胸”,輕點鼠標、敲擊鍵盤,便能操作全流程生產……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亨通光電”)“5G+工業互聯網”光纜生產車間里的設備不是最新的、人員不是最多的,但是光纜的生產產能卻翻了一番,在行業內遙遙領先。

       “在規劃工廠車間轉型升級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考慮到了工人們的轉型升級。”亨通光電副總經理許建國介紹說,人多人少不是問題,關鍵是產出了多少東西。因此在評估“智改數轉”帶來的效益時,亨通光電關注的并不是節省了多少人力,而是人均產值。


亨通光電“5G+工業互聯網”光纜生產車間


       “我們提倡‘多能工’,也就是說,1名工人掌握多項技能。為此,我們開設了專門的培訓中心,涵蓋數字化生產、智能裝備操作等課程,以師傅帶徒弟的小班制模式,利用3~5年的時間進行培養。我們還設立了專項激勵獎金,工人每學會一項新技能,就會獲得一份獎勵。現在,我們基本上每個工人都能掌握3個崗位所需的技能,未來即使現有崗位有所變動,也可以快速調整,不必擔心被淘汰。”許建國說。

       “現在工作輕松了、效率提高了,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干起活來更有勁兒了。”一位車間工人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據統計,亨通光電員工人均產值,2022年比2019年同比增長50%以上。


力解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難題

       碧海掣鯨望巨擘,云天張翼仰高鵬。江蘇在“智改數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這份優異成績單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作為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智改數轉”其實永遠在路上。智能車間投產后,如何讓智能設備、信息系統更加契合不斷進步的生產技術,是企業需要面對的新課題。

萊克電氣電機智能化產線


       6月28日,記者來到蘇州新區向陽路1號的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克電氣”)電機生產車間,24小時作業的8條全自動生產線正一片忙碌。隨著記者的步伐,一排排燈次第亮起,定睛一看,不斷揮舞的靈活機械臂將一個個零件精準抓取送上流水線;產線間的過道,物流機器人熟練地將原材料和配件送至指定點位;負責車間清潔的智能掃地機器人也在勤懇工作。

       “這里是我們的‘黑燈工廠’。”萊克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沈月其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將機器人應用到生產線上并發揮出最大能效,不是一次到位的。在工廠建設時,由于各產品、各產線具備獨特性,多項技術問題難以解決。而在機器人投入使用之后,工廠還要通過諸多技術來達到嚴格的品控要求。比如,要通過提升機械臂的動作復雜度,來達到效能的最大化。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當初面對這種嚴苛的要求,連專業的設備服務商都放棄了。但是,我們團隊的研發成員依然咬緊牙關,不輕言放棄。”沈月其感動地說,團隊研發成員經過持續仿真優化與實際調校,終于用辛勤的汗水與超群的智慧實現了智能制造和柔性精益制造的完美結合,為機械臂在公司后續實現大批量應用打下了扎實基礎。



       如今,萊克電氣建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培養了一支近100人的技術團隊,除了面對集團內部的龐大生產體系,這支團隊也為其他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將“智改數轉”的力量傳遞給更多行業,實現“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業務化”。

       萊克電氣成功邁出“智改數轉”第一步,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在‘智改數轉’過程中,一開始我們在認識上還有不足。”沈月其對記者坦言,“當時我們覺得公司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已經不錯了,‘智改數轉’花錢多、見效慢,沒必要這么急迫。”然而,在參加蘇州市工信局組織的為企業免費智能制造診斷活動之后,萊克電氣才意識到“智改數轉”對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政府部門提供的相關技術與政策支持讓萊克電氣嘗到了甜頭,為后期客戶開發及項目對接提供了有力保證。

       目前有不少企業在推動“智改數轉”中仍然面臨許多現實問題,因此表現得躊躇不前。“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著力破解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的難題。”池宇說道。

       何以讓企業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真金白銀的投入是企業的“定心丸”。“針對中小企業‘智改數轉’難的現狀,2022年省級拿出2.4億元專項資金,組織近千家服務商對全省2.1萬余家企業開展‘智改數轉’免費診斷,以診促改、以改促轉。”池宇說道,同時,江蘇聚合智能裝備、系統解決方案等819家優質服務商,持續充實和完善省“智改數轉”服務商資源池,對優秀服務商予以獎勵,培育一批服務質量高、全國有影響力的本土服務商,為企業提供系統集成服務;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剝離“智改數轉”業務成立獨立法人,賦能整個行業轉型升級。

       “對于傳統行業智能化水平不高的現狀,去年我們分行業制定了化工、鋼鐵、服裝等12個領域‘智改數轉’實施指南,并積極轉化為團體標準,引導傳統行業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提升傳統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池宇對記者表示。

       踏上新征程,擘畫新藍圖。下一步,江蘇在實施“智改數轉”中將重點建設分類推進體系、政策服務體系、綜合保障體系和發展評估體系。“我們將聚焦典型應用場景,重點圍繞龍頭骨干示范引領、中小企業改造提升、平臺企業數字賦能、集群園區提檔升級,培育和支持一批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標桿企業和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打造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池宇強調,“重點聚焦‘1650’產業體系(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50條產業鏈),全面推動江蘇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來源:中國電子報